当前位置:三体 > 三体社区 > >> 给岁月以文明还是给文明以岁月

给岁月以文明还是给文明以岁月

小说:三体社区作者: 发布时间:2019-06-02 01:25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一、问题的背景

目睹并亲受了“文革”那场人类内部的浩劫,天文物理学家叶文洁认为人类根本上无法拯救自己而必须依靠外部力量,那就是“神”,出于对人类自身的仇恨,她利用太阳作为引力波放大器,向宇宙寻找“神”的拯救。没想到,“神”近在咫尺,出于对自身的拯救,神很快就回应了叶文洁。叶文洁领导的地球三体组织自然而然分为两派,降临派和拯救派,前者的终极目的就是请“主”来执行神圣的惩罚——毁灭全人类;拯救派的纲领则是——“请主降临世界,依靠它的力量,对人类社会进行强制性的监督和改造,以创造一个全新的、完善的人类文明”。

人类为了抵抗侵略,放弃了自身的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开始执行“面壁计划”,面壁计划消耗了人类的巨大资源,人类文明进入了“大低谷时期”,这个时期人类对自己实行战时管理制度,对资源和言行都进行严格管控,人口从八十三亿降到了三十五亿。走出“大低谷”后,人类认识到代价实在太大,不如坦然面对三体人入侵,坦然面对死亡,及时享乐,于是人类放弃战时管理制度,达成共识——“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如果人类真心这样想并这样做就好了,在及时行乐中坐等灭亡就可以了,岁月虽然不会再有了,但起码在仅有的岁月中过得文明舒适。谁知走出“大低谷”后,人类思想空前自由,产生了第二次文艺复兴和第二次启蒙运动,科技大踏步前进,以至于飘飘然,认为灭亡三体舰队就像摧枯拉朽一样。于是,表面上确实是在“给岁月以文明”,但完全做着“给文明以岁月”的事,为了抵抗侵略,延续地球文明,地球建造了两千多艘太空战舰,并成为与地球并存的一个国际政治势力,联合抵抗三体舰队。

接下来的事件(实际是整部书),似乎全部围绕“给文明以岁月”或“不给文明以岁月”这同一性质的主题——生存而展开:人类舰队被三体“水滴”团灭,死亡四百万官兵以上,不给文明以岁月;出于黑暗森林猜疑链,为了求生存不得不相互残杀的,逃离了地球的“青铜时代号”与“量子号”“终极规律号”与“自然选择号”“蓝色空间号”,给文明以岁月;罗辑的威慑重建,给文明以岁月;程心放弃威慑,给文明以岁月(这次是给三体文明以岁月);三体第二舰队入侵,给文明以岁月(反过来即不给地球文明以岁月);三体准备集中屠杀人类,让人类人吃人,不给文明以生存;“万有引力号”发出威慑,三体母星灭亡,三体舰队流浪宇宙,给文明以岁月(就给不了三体文明以岁月)……想想也清楚,如果人人真的都抱着“给岁月以文明”的想法,根本就不会有这个科幻故事的存在,因为故事情节没法展开,从三体的特殊环境“三日凌空”而随时面临文明毁灭开始直到太阳系毁灭、人类灭亡,整部书都是在“给文明以岁月”的主题线索下才能推动情节。

为什么给文明以岁月成为必然的推动力?(同质的问题是为什么要不给异质文明以岁月?是否可以既给岁月以文明又给文明以岁月?如果可以,那么两个命题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二、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的逻辑问题

作者刘慈欣大概对逻辑无比推崇,因为逻辑是科学的根本基础,也是硬科幻小说存在的前提,因此小说主人公之一的名字就叫“罗辑”。逻辑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本身是十分有利的思维工具,它是一套思维运算规则。然而,不幸的是,运算规则本身没有是非之分,如果输入的条件是极不好的,很可能逻辑推理出的结论也是极不好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妇有逻辑运算之巧妙,如果没有好的材料让她去做,而是给她垃圾,她也做不成能吃的饭;如果没有好的前提条件,或曰大前提,那么结论也好不到那里去。

叶文洁对人类的绝望与仇恨表面上像极了降临派,但意识深处实际上却是拯救派,因为她居然告诉了社会学家罗辑一个宇宙学秘密,即宇宙社会学公理: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罗辑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第2部P441-P446),发现了人类对抗三体入侵的有效威慑武器(也是自杀式方法)——黑暗森林威慑,即暴露三体文明的宇宙坐标,宇宙中的第三方超级文明在黑暗的宇宙中迫于宇宙公理下的猜疑链,出于安全考虑会消灭该坐标。

在宇宙的大尺度下,“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多么崇高和伟大,同时又多么矛盾和虚伪,这种虚伪直接可以导致人类灭绝。这句话首先违背了宇宙社会学第一公理,借用“智子”的话说:“生存本来就是一种幸运,过去的地球上是如此,现在这个冷酷的宇宙中也到处如此。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类有了一种幻觉,认为生存成了唾手可得的东西,这就是你们失败的根本原因。”现代人似乎更关心过得更文明,却认为一个文明的生存是与之俱来唾手可得而并不用放在心上从而不予考虑的先天条件,从来不会考虑一种文明能得以存在下去本来就是一种幸运,这实在是舍本求末,数典忘祖。因为没有“给文明以岁月”,何来“给岁月以文明”?当且仅当不存在宇宙公理也即不存在“黑暗森林”时才能做到“给文明以岁月”,因为这个时候物质是富足的,文明与文明之间不是竞争关系,不存在猜疑链,故大家都安全,文明都会得以保全;而如果宇宙公理是存在的,黑暗森林也是存在的,那么文明与文明之间必然是生死竞争关系,如此,当且仅当所有人(小到个人大到宇宙所有文明)都能做到“给岁月以文明”时,方能给所有的文明以岁月,即大家都是真心实意的真文明,无条件信任对方,而不是耍计谋耍流氓,才能都生存下去,否则只要一方做不到或者我们认为它做不到,猜疑链立马就会差生,安全问题立马就突出出来。不幸的是,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对方内心真实的想法,因此猜疑链必然一定程度地存在,竞争和安全猜疑也无法避免。最典型的的例子就是第二任“执剑者”程心在三体破坏威慑平衡开始毁灭威慑控制器时,出于对人性的坚守,对文明的期待,放弃了对三体的威慑,结果人类差点因此被集体屠杀。

总之,要想大家都做到“给岁月以文明”,要么宇宙社会学公理不存在,要么大家都能彻底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而前者肯定是存在的,后者也是个“子非鱼”的逻辑悖论。换句话说,只有先“给文明以岁月”,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发展出“给岁月以文明”,否则,“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本身就是对一个文明不负责的,是不文明的。给文明以岁月是大前提,没有这条,给岁月以文明就纯属扯淡,因为这符合宇宙第一公理: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三、一点中西文化方面的逻辑思考

刘慈欣的《三体》是硬科幻小说的代表,里面充满着知识和理性,情节即逻辑,然而在宇宙社会学公理下的逻辑推理,最终导致了人类的灭亡。“在小说依自身规律不断扩张的后半段,之前过绝的设定令之后的推进不断铤而走险。刘慈欣对自己创造的世界的追赶也有点疲于奔命,他用的是孤注一掷的激情之力,一再地在最后的一百页中加速、层层翻拓、经营一次次峰回路转,最后成功地把读者带到‘万劫不复’的境地:太阳系灭亡了。”(廖伟棠《跋》)硬科幻小说的自身规律就是逻辑的规律,过绝的设定也正是科学的设定(科学不允许有模棱两可的解释,科学是一元论),然而即使一次次疲于奔命、一次次峰回路转,逻辑推演之下,人类还是灭亡了。逻辑过程没问题,问题在于宇宙黑暗森林状态下的宇宙社会学公理和与之相伴的猜疑链,如果真是这样,人类命运也只能这样。这让我不禁反思我们的思考方式,也思考中西文化交流与生存的问题。

逻辑思维本身是人类的利器,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大法,从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秘钥。我把逻辑规则本身当作数学运算看待,它是很客观很准确的。数学算错了,就很有可能是给出的条件或者运算过程出了问题,运算过程出了问题有各种原因,但归根到底肯定是影响并破坏到了逻辑运算规则,使得系统不能自恰,这都是技术层面的事,即方法论的问题。但如果条件本身出了问题,则与运算规则和运算过程无关:条件弄错了,本质上讲其依然可以遵循运算规则层层推导,比如看错了题目的一个数字,答案虽然错了,但若按这个错误的数字为条件进行运算,过程完全没问题。语言学家朱晓农举过一个他得全班最高分的例子:他在国外的时候做维茨别卡教授的巴斯克语语法的作业,这道题前半题考逻辑推理,后半道则还考察语法知识。卷子发回来,得了最高分,但是给后半题的评语是:“事实上全错,逻辑上都可能。”朱晓农说他之所以事实上全错,是因为巴斯克语是施格语,他那个时候不懂施格语,就全按照受格语的观念来推敲,结果“分析得越周全细致,背离施格事实越远。”

之所以会出现逻辑分析越细致,背离事实越远的情况,就是在于输入的“大前提”不同。放在中西方文化上,由于传统知识分子和现代一些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根本不同,因此经常不在一个层面上对话。现代知识分子经常批判传统历史文化,我以为是大可不必一哂的,因为他们输入的是西方那一套价值体系,他们以为是普世价值,但这究竟是不是普世的,这是需要论证的,并不能理所当然认为如此就冒然作为大前提来使用。现代的部分知识分子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态度就像《三体》中的“降临派”那样极端,这在民国就出现过,要求全盘西化,后来新中国成立了,马克思主义似乎也有此意,再后来就是wg结束以来的某些极端知识分子视传统文化如弊屡如瘟疫唯恐避之不及,总之“封建”是一定要反的,这都是采取历史文化灭绝的态度,与《三体》中的文明灭绝没什么本质不同。开明一些的知识分子则像《三体》中的“拯救派”一样,希望得到“主”的救赎,只要能救赎,哪怕是思想文化的大换血大屠杀也在所不惜了。

同样是逻辑思维,输入的大前提不同,结论可能南辕北辙。邓曦泽说:“A是B,呈现的是宾词B,而当以西解中时,西方概念正是作为宾词,我可以把以西解中的言说方式用‘中A是西B’这个形式来概括,那么以西解中呈现出来的就是西B,也就是西方概念,我们真正要理解的中国概念(中A)反而消失了。”可见,如果输入西方概念作为大前提做逻辑推理,那么不符合西方概念的就是不符合逻辑的,符合西方概念的就是合乎逻辑的,合乎西方概念的就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不合乎西方概念的就是中国文化的糟粕,最后的结论就完全是西方的结论,这完全是削足适履。根本就没有理解中国概念本身就去批判中国文化,这是隔靴搔痒,是螺丝钉硬套不同规格的螺帽。

邓曦泽指出,某些人的“反古逻辑”是在时势变局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落后挨打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如西方,后来洋务运动后还是挨打,说明中国政治制度不如西方,后来又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还是改变不了现状,说明中国人的文化思维极其保守落后,于是新文化运动等等。“国人以国势衰微为事实前提,由此展开推理,认为因为中国文化落后,所以政治落后;又因为政治落后,所以经济落后;所以,文化是国势衰微的最终责任者”,简言之即文化决定政治,政治决定经济(包括科学技术)。邓曦泽认为反驳这种逻辑不是难事,“反古逻辑”者不仅要证明社会可以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而且更需要证明这三者存在因果关系,而反驳这种逻辑只需一个反例即可。

“文化”存在反作用力相信大家都不会反对,但说它具有决定作用,似乎需要证明,不能想当然。文化思维的不同,放在逻辑三段论的大前提中,完全会有不同的反应。例如,西方一神论前提下,加上适者生存的进化公理,逻辑推导的结果已经在历史上展现,那就是殖民活动,越是逻辑思维强大的国家,如果深信这种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种族优势),将其作为大前提进行逻辑推理,结论就越危险,德国和俄罗斯的逻辑思维能力最为著名,可是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主角是谁大家都清楚。以中国传统儒家的“和而不同”的大同思想作为大前提推理,即使宇宙社会学公理依然生效,那怎么也推不出个世界大战来。逻辑是思维运算法则,是技术,是工具,就这点来说很重要,很必要,最好作为通识教育。但技术层面的东西要有好的价值理念来运用它驾驭它,就这一点来说则逻辑又相对不重要,重要的是输入进去的东西,是它的前提条件。

回到“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这句话来,这句话的“文明”含义不同,前者是“文明制度和秩序”,后者是“历史区域文化载体”。按这句话,就一个文明自身来说,这句话是个悖论,因为必须有这个文明的存在才能谈得上给这个文明的岁月以文明,如果不是这样,则以文明灭亡或折寿为代价的“给岁月以文明”则纯属作死;就在黑暗森林猜疑链状态下的不同文明而言,如果西方更文明,那就不要给中华文明以岁月了;如果东方更文明,那就不要给西方文明以岁月了;总之,给岁月以文明,死;给文明以岁月,死。这是二元对立。只有一条可行:既给岁月以文明,又给文明以岁月——有好日子大家一起过,既生存又文明,这才是共存,才是二元和谐共生,而这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正宗也擅长的辩证法。《三体》中差点就出现了这种局面,人类在走出“大低谷”后迅猛发展,自以为远超过三体文明了,于是准备为多灾多难的三体文明在太阳系中重新安排家园,共享太阳系,这很能代表中国人的的思维方式,可惜这种一厢情愿的单方面文明被三体狠狠地打脸了(紧接着就发生了星球舰队被团灭的事件),可见连“既给岁月以文明,又给文明以岁月”这种互利共赢的局面也是难以做到的,因为大前提宇宙社会学公理明摆的放在那里。

中华文明和文化要不要生存?以怎样姿态生存?是以西方文化需要的姿态生存还是以本身文化的姿态生存?以西方文化姿态生存的中国还能不能叫中国文化或中国文明,这种姿态是中国文明的生存还是死亡?生存和死亡,这是个问题——我想,《三体》中会有启示的。

+1
747
顶一下

喜欢《三体社区》吗?喜欢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

看网友对 给岁月以文明还是给文明以岁月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