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文明来自何处,又驶向何方? ——简思《三体》
《三体》是一部形式上的复调小说。多重旋律交织的结构中,既有相对独立发展的单一情节,又在深层次上互相呼应,一脉传承。叙事汇流成磅礴的太空交响史诗。
地球社会发现三体舰队向太阳系驶来。种种观测证据表明这是一次预谋而不怀好意的文明侵犯,物种面临危机。于是,人类组建行星防御理事会和星际舰队,并由面壁人制定并实施计划,进行地球保卫战。三体人发射的探测器水滴,一举摧毁了地球军事防卫系统——星际舰队,迫使“蓝色空间”号战舰承载着幸存的人类物种,驶向漫无边际的宇宙深空。与此同时,地球上的人类经历恐慌,经历主战与主和不同派别的纷争,经历技术发展带来的生活巨变。
巨大的天文单位下,时间尺度是漫长的。人类在等待、观测、焦虑的消磨下,三体文明及其威胁被一点一点稀释,只有跨世纪复苏的冬眠者,传递给未来时空的人们以过往的讯息。
人类的毁灭,从来不是科幻小说的终极结局。创作者不可能脑洞大开,违背现实写作者的某种禁忌。所以,包括好莱坞在内的科幻制作者,人类必胜的英雄主义始终是不变的主题,人本主义理想始终是科幻作品的光环。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物种的灭绝是必然的。放在宇宙尺度上衡量,任何文明都是沧海一粟。
与同样获得科幻最高奖雨果奖的《北京折叠》不同,《三体》是一部硬科幻。它想象丰富,结构庞大,气象恢弘,故事饱满,刻画细腻,,充满宏大的终极追问,堪称宇宙的诗学。这一切建立在大量物理学、天文学的概念术语之上,大刘也自创了许多物理规则,因而给读者带来相当炫目的既视感。所谓的硬科幻,我的理解在于科幻与现实的紧密结合。故事是想象的,但实现故事的技术基底和写作手法是现实的。这一切没有超越当代物理发现的规则范式,也没有脱离当代社会学的理解范式:人物肖像、语言对白、情境描述、人物关系和心理刻画,都可以在当下意义上合理解释。换言之,任想象的风筝飞得再高再远,线还是紧紧地攥在作者手中。大刘收放自如,大开大合,任脑洞变成黑洞,散发出深邃的光芒。
这部小说中,地球人类的情感关系也是重点下笔的地方。爱情、使命、忠诚、荣光、命运、生死等关键词,与星际文明高维融合,令人叹为观止。可以看出,大刘具有很深的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情结,并且将这种情结压抑在林林总总冷酷的技术化描述之下,慢慢展开,慢慢拷问。
但我觉得,宇宙社会学或许是个噱头。用人类社会的尺度和范式套在不同星际文明之间的关系上,可能是为了增强科幻的社会学属性和人本主义色彩,为壮丽奇幻的宇宙史诗增添一道社会和人性的侧面。
喜欢《三体社区》吗?喜欢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