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深受诟病的《三体》为何仍然瑕不掩瑜
对于阿瑟·克拉克,刘慈欣曾说:“我的一切作品,都是对他最拙劣的模仿。”
的确,他没有谦虚。虽然大刘描绘的雄伟壮丽的宇宙画面已经俘获了众多科幻迷的芳心,但在其作品中的一些瑕疵一直深受诟病。《三体》三部曲作为他目前的巅峰之作,在其宏伟的框架中,细究之下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以下内容存在剧透。)
在故事情节的逻辑上,有重要的几点比较牵强。
作为已经掌握了可控核聚变及微观技术的三体文明,完全有能力通过制造太阳和分子合成创建出宜居的星球或是空间,不必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世界中,三体人也不至于因为发现地球这个美好的星球就像饿狼一样虎视眈眈。对此,作者给出了另一个原因——黑暗森林法则。对地球趋之若鹜不是因为宜居,而是因为必须消灭,这一宇宙社会学的设定定下了整部作品的基调,但这仍无法解释三体人在掌握了上述技术的情况下还需要靠天吃饭的问题。
类似的还有质子二维展开和水滴等梦幻科技由于剧情需要被禁锢。再进一步想,在这些科技面前,古筝计划,甚至地球的任何威慑完全可以扼杀在摇篮中,或是在威慑建成后同时摧毁各个发射点,而不是在手无缚鸡之力的地球文明面前简单地选择切断太阳这个功率放大器。
对于歌者文明的黑暗森林打击,以及宇宙中各个文明之间的生存斗争,均是在黑暗森林体系理论的大背景下不断发展,而发展的最后居然是同归于尽,或者说把命运交给了归零者,也是一样。根据黑暗森林法则,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而最后的同归于尽显然违背了生存第一的原则。程心在云天明送给她的星系上见到关一帆时,人类已经能看到宇宙末日的必然,而作为把二向箔当做很普通的工具的歌者文明,以及那些不惜将自身改造为二维生物的文明,他们应该早就预料到了宇宙的未来,但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降维打击这个“普通的工具”作为终极武器,让宇宙一步步走向塌缩和终结,所有的文明不复存在,这样的打击和斗争是否真的是唯一选择。如果说一个毁灭三体行星的质量体无法摧毁区域更大的星系,完全可以选择用两个或者更多的质量体,二话不说就降维打击就好比在目前的地球上动不动就核武器一样,最后的结果必然与生存第一需要背道而驰。
除了部分逻辑有待商榷,《三体》在语言表达上常常被读者们调侃为中小学生水平,科学理论在专业人士眼中也是与实际大相径庭,尽管如此,《三体》仍是一部瑕不掩瑜值得一读的科幻小说。
对于科幻小说,上述那些瑕疵不过是吹毛求疵本末倒置的要求,在同样的事情上,读者似乎表现得对东野圭吾过于宽松,而对刘慈欣过于苛刻。当然,如果能把逻辑、语言、理论等方面都加以推敲改进,那将是锦上添花的美事。科幻小说往往没有雕章琢句的华丽辞藻,缺乏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难有天衣无缝的逻辑理论,但是《三体》做到了天马行空的科幻创意(曲率加速梦幻科技),构建了有始有终的故事框架,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宇宙画面,讲述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特别是第二部),设置了巧妙绝伦的悬念伏笔,解释了晦涩难懂的科学理论(相对论等),也已经足以让它成为一部优质的科幻小说,何况《三体》还创立了前无古人的宇宙社会学理论。单单是宇宙社会学的理论,更是让大刘在科幻界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获得雨果长篇故事奖也是实至名归。
《三体》三部曲看下来,跟随着作者的脑洞大开和娓娓道来,从第一部的新鲜稀奇,到第二部的疑惑重重,到第三部的全程高能,我们不得不折服于大刘强大的想象力,同时不可抗拒地对这部虽是一家之言的宇宙发展史信以为真。
喜欢《三体社区》吗?喜欢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