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为何成为一代人的经典
刚刚读完《三体》。
以前,我以前一直不理解科幻有什么好看,写来有什么意义,尽是一些近似虚幻的技术高度堆砌起的不着边际的泡沫画面。我也不觉得《三体》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好比以前觉得爱张国荣的都把自己包裹成对他如数家珍,被迷得死去活来的样子,谁知道一个个是走队形还是显示某种我牛X的品位?
装吧,我总是会这么说。
然后,就像一次偶然的契机对张国荣迷一般的着魔,
然后,今天,就是自图书馆借了《三体》的三部曲算起的第四天,我很不舍得地合书上最后一页(像打在我脸上重重的一巴掌),结束了以四天来废寝忘食沉迷《三体》的阅读,开始试着告诉你,《三体》为何成为一代人的经典。
三体I:2006第十八届中国科幻银河奖特别奖
三体III《死神永生》:
2010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幻银河奖特别奖
2010第二届中文幻想星空奖最佳中长篇小说奖
2011第二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金奖
2011第二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图书奖银奖
2011《当代》长篇小说年度五佳奖
全系列获第一届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金奖
刘慈欣才华和想象力的大爆发,让我觉得我并没有资格去对这部作品评论些什么,只能算是写一些“脑震荡”后的回味余波吧。
科幻小说最重要的一点,不是写出来的东西有多么让人看起来难分真假(我确实分不清),显得作者很厉害,而是给予读者宏观思维来纵横思考以人类、历史、科技、地球、宇宙为单位的命题。这些东西,往往都沉没在普通人的日常思维概念中,懒得去思考,毕竟现实上距离个体衣食住行差了个十万八千里。然而,人们没想到不代表它们不存在。在《三体》里,刘慈欣第一次以史前无例的创造力将人类从来忽视的大命题渗透进每个个体,牵着读者的目光从昨天的历史延续到了无限的未来。
回到《三体》叙述的故事,总结起来很简单。距离太阳系最近的一个星系,半人马星座里边,也存在一个文明,这个文明的生存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相比非常恶劣,但是他们的科技水平非常高,所以当两个文明互相知道了对方的存在之后,三体文明先是以绝对压倒性的力量锁死地球的科技发展,再向地球进发。地球人自然不会甘心坐以待毙,所以就开始了漫长的反击之旅。
外星人进攻地球的创意,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而且早就有了。为什么《三体》能后来者居上?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把幻想和现实结合的特别融洽自然。精绝的一个例子是三体人通过网络游戏来分化人类。虽然这没有牵扯到太多先进理念,但是它能够把科幻和现实结合的非常完美,充分展示刘慈欣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可以说《三体》在科幻和幻想方面都还是有现实基础的。身为物理残渣小分子的我之后也忍不住查阅了许多书中的有关理论基础和科技资料。比如说书里面提到过的三体文明,在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系。实际上半人马座确实存在一个类似的三星系统,而且就在2016年科学家们在这个星系上发现固态行星,还可能出现液态水,也就是说,这个行星上有生命存在的可能。还有智子的时讯沟通,刘慈欣是把前沿的弦论拿过来,作为11维度的展开理论基础。从这些角度来看,一个优秀的科幻作品,其实和最前沿的科学研究结合的特别紧密,而且引发读者探索科学的愿望。
然而,三体系列的第二部《黑暗森林》却因为其中对费米悖论作出解答的黑暗森林法则饱受争议。
所谓的费米悖论,就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大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在1950年的一天喝朋友吃饭的时候突然说了一句:“他们都在哪儿呢?”,意思是宇宙已经有了137亿年的历史了,我们知道地球历史40多亿年,那么从时间和概率尺度上讲,宇宙里有许多智慧的生命,为什么我们从没有接收到信息或者被接收到呢?黑暗森林理论就是直接回答这个疑问:高等文明都躲起来了,先露面的就是先被毁灭的。这个说法自然被许多的科学人士攻击,因为地球的生命出现本就是偶然中的偶然,文明之间的交流应该是互相帮助和互相合作等等。但是三体毕竟不是一本宇宙奥秘史,争议能够引发的科学思考是其它的第一个好处,最重要的还是《三体》抛出来的宇宙美学,这使得我站在土地上看着周围的花草树木、阳光雨露的心情变得尤其微妙。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一想起书中那段话,就抑郁难受:
我有那种感觉:地球生命真的是宇宙偶然里的偶然,宇宙是个空荡荡的大宫殿,人类是这宫殿中唯一的一只小蚂蚁。这想法让我的后半辈子都有一种很矛盾的心态:有时觉得生命真珍贵,一切都重如泰山;有时又觉得人是那么渺小,什么都不值得一提。
直到刘慈欣在书中负责任地给了让我很满意的回答: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生存本来就是一种幸运,过去的地球上是如此,现在这个冷酷的宇宙中也是如此。但不知什么时候起,人类就有了一种幻觉,认为生存成了唾手可得的东西,这就是你们失败的根本原因。
那天走在路上,我突然很激动的给飞行器设计专业的他打电话说:“我看着的太阳星星月亮,都觉得好美啊!”
“哈哈,你才觉得的呀。”
所以生而为人,我该有多幸运?
喜欢《三体社区》吗?喜欢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