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体 > 三体读后感 > >> 我是谁——读刘慈欣《三体》

我是谁——读刘慈欣《三体》

小说:三体读后感作者: 发布时间:2019-03-04 01:07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你可曾跨过“人”的角度,站在“上帝”的角度去思考过这个世界?

这是我第二次看完大刘的《三体》以后问自己的一个问题。这几天,我流连于大刘构造的那个似幻亦真的多维宇宙层王国里,常常到深夜两三点。这个多维的宇宙层王国,彻底更新了我的世界观。就像一个站在珠峰之巅的人所感觉到的自己的渺小一样,我从想象中把自己置身于无际的宇宙之中,置身于似乎永恒的时间长河之中,我突然觉得自己如“沧海一粟”,甚至于连这“沧海”中的“一粟”都不是。那么,我到底是谁?

“我是谁?”,这几乎是所有哲学问题的终极目标,也是伴随着每个人一生的问题。我们对这个世界一切的认知,我们所推崇的一切“真理”(并非指广义上的真理,这里的真理只我们平时想当然认为对的的东西),都是在我们所理解的,所存在的世界里得到的,我们甚至从来不去质疑它的真假性。如果真的这样想的话,那么我们的理解和认知范围以外就真的只是虚无吗?不可能是这样的。最初,人类为了方便交流,给我们要接触的事物都命了名,像丁香花啦,红色,白色啦,高矮啦等等等等,仿佛是因为有了人类最初对我们接触过的一切事物命了名以后,这个世界才变得有了色彩起来。但事实并非如此,大部分的事物在生命的起源之初就存在了,不是因为人的命名才存在。事实上,不难想象这个问题,如果最初,那个人把我们现在的白色叫做黑色,把马铃薯叫做黄瓜,那我们现在的黑色其实就是白色,黄瓜其实就是马铃薯了。这个例子只是要证明,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识改变,更何况我们用来表示虚无的“0”本身也是一种存在。所以说,我们的认知之外,不是虚无,而是我们的无知。

事实上,在做了那么多例证以后,“我是谁?”这个问题我依然无法做个准确的回答,我相信这个问题几乎是无解的,没有人能斩钉截铁地准确地说出自己是谁。我认为,与其去思考“我是谁?”这样的问题,还不如把精力花在思考“我身边的世界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上好。那么,我身边的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身边的世界就是全世界吗?小时后,我那个村就是我的世界,有时候放牛不经意去了别的村子,都觉得很惊奇。但是渐渐地长大以后,我还知道了我们村外还有很多村,还有镇,县。再后来我离开了故乡,才知道还有大城市,还有国家。甚至,我在书上知道了地球不过是太阳系的一颗不算大的行星,而银河系里有很多很多的太阳系,宇宙里还有多到数不清的银河系……我不禁感慨,这个世界好大呀!那么就像村外面还有别的村子,星系外面还有别的星系那样,我们的认知以外不可能就是虚无。

我身边的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还是没办法回答自己,但是看完大刘的《三体》以后,我心里很明确一个事实:我身边的世界至少不是我所认为的那回事。在几乎无限长的时间轴上,我假设“人”为原点,往正为大(或者说宏观),往负为小(或者说微观),再假设原点两边的正负世界就是“我”身边的世界。我们现在根本没有完全了解整个宇宙,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太阳又所属于银河系范围,复杂的又会涉及到对于黑洞的探索。事实上微观粒子世界里同样有这样的规律,科学家们不仅发现了微观世界的尽头(假如说这是尽头,或者说这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尽头)——夸克,同时还发现了微观世界的基本构成与宏观世界的太多相似之处。想象一下,我们所认知的宏观宇宙是我们的宇宙,那么把一个原子无限放大,那个宇宙又是谁的宇宙呢?而且我们仅仅是处于三维空间之中,三维之外的低维或者高维,对我们来说都几乎是看不到的世界,但看不到也不能说它不存在。

在重新审视了我身边的世界以后,问题又回到了起点:“我到底是谁?”。就像这世上没有什么是简单的一样,这个问题根本就不简单。现在明确的一点是,我不管把自己置身于身边的世界之中,还是置身于宏观与微观的世界之中,我都是无比渺小的,“人”都是无比渺小的。就像撒哈拉里的一粒沙子,在无边的黄沙中想要给自己精确地定位一样,“我是谁?”这个问题根本很难做出回答,因为我身边的世界,实在是太大了。而且我清楚地明白:我认知的世界,绝非全世界。事实上,如果撒哈拉里面的每一颗沙子都去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而忽略了那个“我”的重要性。一粒沙子离开了撒哈拉,撒哈拉还是撒哈拉,但是如果所有沙子都离开了撒哈拉,那撒哈拉还能成其为撒哈拉吗?回答是不能。

在这个无限大和无限小的“中间”,作为一个“原点”,似乎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成了困兽之斗,我们的“挣扎”似乎毫无意义。事实真是这样吗?并非如此。在《三体》中,大刘很清晰地给我们展示了人的本质,那就是无限的无知,和无限的自私。无限的无知直接导致了人的无限自私,而人的无限自私又反过来使人变得无限无知。这是一个很绕的事实,但细细想来确实如此。在人类基础物理研究被三体智慧的智子封锁以后,人类的无知展现得淋漓尽致:认为三体世界发射的强作用力探测器“水滴”是对方送的谈判礼物,结果可想而知,舰队国际的几千多艘战舰被“水滴”几分钟就完全摧毁;在三体入侵威胁之后,选出的四个面壁人也体现了人的无知,包括逻辑在内,在谋划抵抗三体入侵的策略中,他们不约而同地用到了同归于尽的办法,只有无知的弱者,才会想到要与强者同归于尽,而事实是强者根本没给你这个机会;在面对黑暗森林打击威胁之后,无知的人类在见证了前面两颗恒星遭遇黑暗森林打击的相同方式,以及看到人类以前在危机面前只顾自己的自私的情况下,打击了曲率动力光速飞船的研究,殊不知这个黑暗森林之中,“猎人”几乎比“猎物”还要多,“猎人”打猎的方式不可能都是一样的。无知又自私的人类终于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对太阳系的维度坠落打击以及只有曲率动力光速飞船才能逃离这个坠落的现实告诉他们,一切都已经晚了。

这就是说,无知和自私是人的本质,是一种普遍存在,是一种无一例外的存在。我们一直认为自己掌握的就是真理,于是变得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不可一世。殊不知认知并没有尽头,真理也不是绝对,你尽管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与无限的未知比起来,还是囿于一隅。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都是“囚徒”,从出生之时就被囚禁于三维空间之中,三维空间之外,更高维,或者更低维于我们,就像囹圄之外的大千世界,我们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的客观存在,以至于就算有人告诉我们这一事实,我们也无法接受。所以从“上帝”的角度去思考这个世界,得到的结果就是:认知之外,并非虚无,而是未知。我们都是无知的,我们都是自私的。这一点必须接受。那接受之后呢?是逃避还是改变呢?我想改变比逃避要好,我接受自己的无限无知和自私,但是我可以更加努力地去让自己不那么无知,不那么自私。

问题似乎变得清晰起来了。我似乎不用去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了,也不用为了“我身边的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绞尽脑汁了。因为我近乎武断地得到了一个结果:人的终极意义不在于思考意义本身,而是在于思考意义的过程。这个结果看似武断,好像又不无道理。这就是说,我们与其废寝忘食地去思考“我是谁?”,思考“我”的价值是什么?思考“我”的意义是什么?还不如去认识这个世界,明白这个世界的无限可能,然后不顾一切一个猛子扎进这个世界,去实践,去生活。

你会问这是一种无奈之下的妥协吗?这并不是妥协,这是无奈之后的坦然面对。就像从长久悲观的状态中得到的乐观一样,这是坚不可摧的。面对永远无限的大和无限的小,面对永恒的无知,我们没有丝毫应对办法。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不断完善自己。因为我们有那个无奈的前提,所以也不会产生那种“地下全知,天上知一半”的自满心态。然后才能活得谦逊,活得坦然。

 

虽然是第二次读《三体》了,但是读完后还是思绪万千。这部小说构建的世界观是方方面面的,是极其具有颠覆性的。我相信这篇读后感根本没有完全表达我看到后的所思所想,而我的所思所想有完全不及这部作品要表达的思想。只不过可以肯定,我从里面得到的认知,能为我所用。这恐怕就是读书的意义了吧。

 

+1
747
顶一下

喜欢《三体读后感》吗?喜欢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

看网友对 我是谁——读刘慈欣《三体》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