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认为《三体》中最震撼的描写是这个?
在一次访谈中,刘慈欣曾感叹说:《三体》中我最得意的描写就是质子的低维展开,在上面蚀刻电路,但不知道为什么,在读者中却反响平平。刘慈欣说的是三体人的智子工程,即把一个质子改造成一台超级智能计算机“智子”。在大刘看来,这个过程是非常震撼的。下面从“技术主义”、“智子工程”和“读者的反响”三个方面阐述一下这个问题。
一、技术主义
刘慈欣曾直言自己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又因为考研无望没能成为科研工作者,写科幻是对平淡生活的补偿。跟许多别的科幻作家一样,刘慈欣是个工程师。工程师给我们的印象一般都是理工男、技术男,代表的是技术的应用而非研究。事实上,刘慈欣本人就是一个技术主义者。在认识到刘慈欣是一个技术主义者之后,我们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他为何认为在低维展开的质子上蚀刻电路是最震撼的了。
什么是技术主义?简而言之,就是认为技术的发展能解决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用刘慈欣本人的话来说就是“我想不出任何问题是技术解决不了的”,当然技术的发展会迫使人发生变化。美国女性科幻作家南茜·克雷斯说“科学使人变成非人”,但刘慈欣认为“我们和石器时代的人,会互相认为对方没有人性,我们不应该拒绝这种变化”。嗯,这是刘慈欣的观点,不代表我本人。下面言归正传,谈谈智子。
二、智子工程
为了将地球科技锁死在现有水平,三体人将建造第二支舰队的全部资源用于智子工程。何为智子工程?用科学执政官的话来说就是——把一个质子改造成一台超级智能计算机。这个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把十一维的质子展开成二维的平面,第二步是在二维平面上蚀刻电路。
“当二维展开完成时,苍穹已完全被南半球的星空所覆盖,天顶正中就是三体行星和太阳的镜像”,一颗小小的质子展开到二维时能覆盖整个星球,这打破了我们对微观和宏观的固有认识,因为肉眼看不见的质子和覆盖整个星球的平面其实是同一个物体。维度、微观和宏观,无疑是每一个科幻迷心中最容易被打动的地方。
在《球状闪电》中,刘慈欣已经虚构出了宏原子这个概念。宏原子游走于微观与宏观之间,同时拥有“概率云”和“空泡”两种身份。宏原子遵从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定律,无法直观地展现,《三体》中的质子低维展开无疑弥补了这一遗憾。
“微观集成电路的原理与普通集成电路完全不同,因为其基材不是由原子构成的,它本身就是一个质子。电路的PN结是对质子平而局部的强互作用力进行扭结而形成,导线也是传导核力介子的”。这是对蚀刻电路的描述,与质子的低维展开相比显得比较简陋。这可能是因为刘慈欣认为没有详细描写的必要,因为质子的低维展开已经具有了足够的震撼效果。也可能是因为实在是不好描写,除了科普一下模拟电路的知识之外,也确实没多少可供发挥的地方。
智子是三体文明最淋漓尽致的体现,是最高技术的象征。《超新星纪元》中的大保姆“中华大量子计算机”扮演的其实也是这样一个角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体》中的智子集中体现了《球状闪电》中的宏原子和《超新星纪元》中的中华大量子。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刘慈欣为何认为这理应引起极大地反响了。
三、读者的反响
刘慈欣疑惑读者对质子的展开反响平平,是一种创作者对自己最得意之处未能引起重视的遗憾。刘慈欣曾不止一次的说过自己的创作理念,给其他科幻迷们带来他们想要的震撼。这是一种很朴素地创作理念,没有那么多天花乱坠的追求,没有那么多利欲熏心的媚俗,在此对大刘老师表示敬意!
在《三体》获得世界性声誉的同时,世界各地无数读者早已从作品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科幻爱好者自不用多说;历史爱好者读出了历史的演绎;环保主义者读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商业人士读出了商业哲学,比如雷军将此当做哲学来看……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三体》对于世界的影响,早已超出了刘慈欣的想象。因为《三体》的价值,远大于给科幻迷们带来震撼。《三体》最震撼你的地方是什么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喜欢《刘慈欣》吗?喜欢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