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体 > 三体读后感 > >> 《三体》阅读笔记:故事性和想象力

《三体》阅读笔记:故事性和想象力

小说:三体读后感作者: 发布时间:2019-02-15 00:10
选择背景色: 黄橙 洋红 淡粉 水蓝 草绿 选择字体: 宋体 黑体 微软雅黑 楷体 选择字体大小: 恢复默认

《乡村教师》是重燃我《三体》兴趣的火柴,它打动我的部分不在于科幻而在于情感和人性。《乡村教师》用我完全陌生的宇宙星际战争、一个文明的存亡绝续去解读我非常熟悉的“人类教师”的普通日常责任和教学方法,从全新颖的角度描绘宏阔宇宙和落后乡村两条线之间的巨大落差,刷新了我的认知。人人都会背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微观的,《乡村教师》的表达是宏观的“文明的星火”:外星人眼中人类万代极其低效落后的非记忆传承,成为宇宙碳基文明和硅基文明之间战争的决胜分寸。如同点燃木星的苏拉威西行星发动机,《乡村教师》爆炸产生的推力波促使我找出了四年前买的、读了一半就扔进床底下暗无天日的《三体》

想象力,就像三体人发送到地球的智子锁死了人类基础物理学的突破,刘慈欣的想象力同样锁死了我的。“面壁者计划”“思想钢印”“黑暗森林” “水滴” “阶梯计划” “二向箔” ,我一边读文字描述一边在脑子里画图,用密度差异去理解“曲率飞船”,用杯满溢出的茶水去理解“黑域”,用拍死一只蚊子去理解“降维打击”……和读其他东西完全不一样:在这之前我读的是《离开的,留下的》,细腻、微妙、非常具有代入感的心理描写密集地分布在在字里行间,只需顺流而下,仿佛就是我自己在自言自语,而读《三体》需要去追赶、需要自己划桨前进。

新颖,精巧,逻辑自洽,从三体危机、威慑纪元到后来的广播纪元、小宇宙和大宇宙,过去、当下、未来和外星文明互动被乍看深奥枯燥的物理概念包裹起来,却无处不在地通过映射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社会价值观念、国际政治和人性去激发思考、反省和分析。进化论、冷战时代、核威慑、外交、道德标尺……只不过是撕开了棒棒糖的塑料纸,却看到了文明千万年的岁月。

就是太物理了,太硬核了,故事“门槛”就很高。不知道是否是科幻小说都不太在意故事性,还是《三体》一柱擎天的想象力之瑰丽璀璨,不需要考虑故事性了。反正我觉得自己第一回慕雨果奖之名买了书却没读不下去是情有可原的。

《地球往事》读过两遍了,一切的起点原来是一个复仇故事。哈。隐藏在秦始皇的计算机、墨子的两层壳模型、爱因斯坦和哥白尼一起“浸泡!”“脱水!”的游戏通关过程中,隐藏在汪淼教授神经兮兮的幽灵倒计时悬疑线索中,寄“消除人类暴政”于外星文明的绝望念头,竟然是源自那个不可说的十年。哈。

星际战争可以用来描绘人民教师,接触外星文明也能用来衬托人类暴政。真理失落,黑白颠倒,信任崩塌,对人性的极度绝望,这个起点完全意料之外,却极度情理之中,“拯救派“创始人的动机是“黑!真tm黑啊”。叶文洁,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avenger”同音啊。另一边,形成对比的红岸二号创始人的经历和理念一度令我觉得非常白左,但后期我修正了,白左是只会哔哔别人的杠精,伊文斯的实践和献身更靠近佛祖割肉喂鹰。两人一东一西,一爱一恨,两条路径,科学家和富二代各自倾尽所有,还是免不了对人性的失望,真是极度悲哀。

不太易读因为叙述是全部打乱的。叶文洁的故事、伊文思的故事、“红岸基地”建立世界观、三体游戏世界和当下的时间线铺垫“三体危机”,全部是互相穿插的,不太符合大部分故事的讲法。这种不易读还体现在人物上。除《黑暗森林》绝对男主角罗辑,和《死神永生》绝对女主角程心我认为有其隐喻目的可以理解“符号感”之外,也有角色不是很有必要地有类似的“符号感”,于是更远地脱离了读者积极的情感投射,很难依靠对某个角色的喜爱去理解或者原谅ta的行为举动。读者甚至一度需要忍受和奇伟瑰丽的想象力相比苍白尴尬的人物形容,体验偶尔不是很好。

一言蔽之,想象力如不可突破的智子,人物情感却如不懂黑暗森林法则的地球孩童。不知故事性和想象力之间能否不取舍,还是一旦选择了警惕、理性、悲观和辩证,必然要放弃一部分的人情味、狂热的情感和理想主义。

小说是木已成舟,这怕变成是影视化最头痛的问题了。文字已经建构的庞大的三体世界观似乎任何角落都有故事,两位红岸创始人、“古筝行动”、每一个面壁人、每一搜飞船、每一个战争,等等,似乎都可以剥离出来拍的样子,照搬原文却是不太行的。

 

博弈论和世界观

猜疑链和技术爆炸、黑暗森林法则、面壁人和破壁人、降维打击、大宇宙重启……整个《三体》的世界观准则,都非常博弈论的样子,也就难怪新闻通稿里的政治家和企业家会提起《三体》了。

我大学博弈论学得不是很好,这一门由出了名严格又给分低的经济学院的老师来教,考试是英文,学到后半程各种博弈游戏全部数学公式化了,很痛苦,最后只有70分。毕业就把知识还给老师之后,只有“囚徒困境”“最优选择”“合谋”“纳什均衡”“寡头和多头”这些基本概念还有点印象。

年前读了一个故事,女主角分别和男主角在线上线下有不同模式的接触,两人的情感推拉其实也是一小段很短的“猜疑链”,情感状态的变化突破也类似“技术爆炸”,玩时间错位的信息不对称,其实设定挺有意思的。唉。

是的……爱情关系里的欲擒故纵和渔场管理,与三体和地球、歌者和太阳系,差不多哈。

Happy Valentine’s Day.

黑暗森林和面壁计划都铺垫地非常完满、解释地非常地详细了。另有两个模糊的思考。地球文明发达程度低于三体文明,似乎是大宇宙“文明链”的底层?根据猜疑链,三体文明在证明三体问题无解之后,如果不是叶文洁的回答,懂得黑暗森林法则的三体人的最优策略是彻底进入太空流浪,寻找未知的安身之地,而不具备可以直奔的太阳系坐标。而地球从来没有像歌者一样“(试图)隐藏自己,做好清理(其他文明)”,所以地球不就完全是文明链尾巴愚昧无知的底层韭菜、傲慢呱噪不自知的井底之蛙……吗。

……

另一个,结局大宇宙应该是永远死了,回到十维可能性趋于零。 首先,小宇宙归还质量并非自身的最优策略,百万亿个小宇宙都“程心”的趋于零。其次,如果所有人都归还质量,程心不归还的五公斤生态球很可能成为她第三次错误的决定,直接导致宇宙死亡。最后,耗费大量恒星能量发广播的大宇宙,也不知道有没有能力出手一个个按死其他选择最优策略的小宇宙。即便一脚能踩死大片蚂蚁,如果蚂蚁太多了,也踩不过来啊。

死神永生。

理性,以及悲观。贯穿整个世界观。

大宇宙原本是十维的,如今正在归零。

扭曲光速甚至数学规律可以运用于宇宙战争,“你们是虫子。”

降维打击为避免同归于尽,要先自伤七分改造自己成为低维生命。“总比死了好。”

整个太阳系因为一张发光的小纸条变成了一幅梵·高的《星空》。

蜉蝣撼树,螳臂当车。朝生暮死。沧海桑田。这个世界观是如此的冷酷无情。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歌者的“隐藏自己,做好清理。”我觉得我的生存哲学真的和这个差不多。

其实《流浪地球》短篇,也有类似的理性和绝望下人性对比的讽刺和反省。尽管电影仅仅使用“逃离太阳系”作为给定设定,但因为要面向主流市场给主流观众去讲一个温暖希望的故事、一个人性光辉的故事、一个众志成城的故事,就没办法去折射冷峻的思考和锐利的讽刺。

可惜。清蒸鲈鱼原汁原味原本是最妙最好吃的。红烧是有点违和。不是不行,比如客观原因只能红烧的话也没办法。

 

理性与感性

罗辑和程心在小说里都不太像是一个会真实存在的人类,而更像是代表了人性的一体两面,是理性和感性的人形态符号。

罗辑作为功利的科研者,被选为面壁人也是自己的破壁人,是宇宙社会学的实践者,地球三体组织“拯救派”的传承人,破解黑暗森林法则、威慑度80%的执剑人,是地球文明最后的守墓者,代表了人性中的理性,坚毅,沉稳,果敢决断,客观谨慎。

但是人类不感谢罗辑。

比罗辑更理性激进, 威慑度100%,选择不择手段地前进、选择兽性的维徳,是疯狂的先知、以人类道德为参考坐标的阴谋家和杀人者,在万分之一秒中被气化。

而大爱无疆的程心,劝说云天明加入阶梯计划,接受民众的期望成为执剑人,放弃了曲率飞船的研究,为生命的仪式感留下5公斤的生态球……她代表了人性中的感性,充满善良、同情、怜悯心,害怕失去、犹豫不决。但是程心零零碎碎活了几个世纪,人类都体谅她、感谢她、爱护她,她不仅拥有一颗星星,还拥有一个宇宙。

我们不喜欢程心,因为作为读者我们代入普通人类,以事后的结果导向,无法不抱怨程心的错误一次又一次断送了普通人类生存发展的机遇。

但我能理解她这种存在。

思想者预见了终极的真相,依然辩不过井底蛙的愚昧和傲慢。

科学能够让人类移民太空,依然逃逸不了感性的沉重引力。

今何在说作者笔下人物的理念和选择,不完全代表作者本人的价值和判断,所以不要轻易去“扣帽子”。客观上同意。比如不能因为某些女性角色的符号化去说刘慈欣性别歧视,和乔治啊啊马丁比,只能说大刘可能不太擅长塑造女性角色。但也不同意,一个作者的文字完全独立于作者本人的价值和判断也是不可能的,不夹带私货是不可能的,再伪装也会露馅的。写作《三体》时候,刘慈欣一定是明显地倾向理性,且倾向于当理性面对感性时是无能为力的。

“小女孩,你看,我遵守了诺言。”这种无能为力在这里与基础物理和数学规律的真理比肩了。

茶壶里煮饺子。秀才吵不过泼皮无赖。怎样都叫不醒装睡的人。好人没好报,祸害遗千年。

怎么说呢。就是有点太黑了。

+1
747
顶一下

喜欢《三体读后感》吗?喜欢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

看网友对 《三体》阅读笔记:故事性和想象力 的精彩评论